当前,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成为国家强调的工作重点之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浙江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建议从普及数字素养教育、推动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发展、完善数字化人才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入手,全面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郑杰表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国民需要具备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人才需求也呈现井喷态势。当前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其中超过六成的数字化人才缺口需要通过提升现有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来满足。
所谓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其中,“数字素养”侧重终身学习与修养,“数字技能”侧重职业者的专业能力。
2021年11月,中 央网 信办发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等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欧盟发起成立了“数字技能与就业联盟”,并计划把超过6700亿欧元的复苏与恢复基金(RFF)中的20%投入用于提高数字技能;加拿大、德国等国针对高技能ICT人才制定签证方案,实施优惠移民政策。
郑杰表示: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感觉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数字素养的教育培养和普及力度不够。在国民基础教育层面,上海、浙江等地已率先提出将推动人工智能、编程技术等课程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但全国层面尚缺乏统一指引,在全民日常教育普及方面,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数字产品和信息服务仍然有待加强,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和不同人群间的“能力鸿沟”亟待弥合。
数字技能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不清。当前我国数字技能培养体系仍不完善,针对数字技能人才的国家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尚未确立,产教融合推进中缺乏系统性和保障性,产学研用协同合力亟待加强。
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保障不足。我国在数字化人才的专项资源投入和配套保障方面,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欠缺。同时,数字职业资格认证也需要进一步打开,在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的72项职业资格中,仅有2项数字技能职业认证相关内容,占比不到3%。跨区域人才互认有待打通,目前长三角、成渝等区域一体化地区已率先出台职称资格互认办法,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针对以上问题,郑杰给出三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数字素养教育普及力度。基础教育是数字化人才能力培养和价值发挥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议:将数字素养课程全面融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小、初、高中互相衔接、一体化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着力推动各阶段数字素养教育有效衔接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提升,提升数字素养教育质量;广泛组织和鼓励开展各类科学知识、数字化应用的普及活动,夯实全社会数字素养的常识基础。
二是进一步推动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发展。规范数字技能培训办学,联合行业协会等相关社会组织制定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准入标准;鼓励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主体成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进政、产、学、研、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鼓励行业领先企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和实习实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相适应。
三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人才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全国通用的数字化人才分类标准和学习成果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完善数字化人才资质评定协同机制,加强对数字化相关职业的认定;加大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持力度,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人才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提升数字化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责任编辑:杨丹丹)